昨日江揆為台灣悶經濟開處方,仍圍繞在既有框架的瑣事打轉,讓人心頭一沉,實難去憂。個人借箸也為台灣經濟代籌,開一帖海上逍遙散,建請政府高度重視台灣海洋經濟:「出海,為台灣經濟解悶」。
台灣民間產業在海洋經濟其實已有堅實基礎。始於一九三七年日方與基隆顏家在和平島建造第一座二萬五千噸級船塢至今,台灣造船產業鏈從上游設計、製造到下游系統整合早已完備,目前至少約有百家大小不等的相關廠家,年產值早逾三、四百億台幣,台灣遊艇製造品質更馳名全球。唯近年來造船產業受漠視漸呈敗象,政府若能積極振興台灣造船業,小自海釣船、遊艇,大到大型貨運船隻,除了材料、機械廠家,相關陶瓷木材內裝、電子儀器等從業人員也能受益。此為「出海,為台灣經濟解悶」之策一。
其次,台灣近海漁源日漸枯竭,近卅萬漁民生計日益艱困,沿岸鄉鎮發展困窘。但台灣親海活動普受歡迎,不乏樂於遊船海釣賞鯨,政府若能鼓勵擴展中小型商用船隻製造租用,並完善中小型港口設施,有利沿海地區發展觀光休閒,輔導漁民轉型。若能進一步推廣稍大型郵輪,無論是落實藍色海上公路的舊夢或突發奇想設置海上賭場,都可擴展國際觀光產業,周邊經濟效益不可小覷。此為「出海,為台灣經濟解悶」之策二。
一旦造船產業復甦,沿海港岸修設完善,進一步快速建置以台灣為亞太海運中心、專司兩岸轉運的快捷船隊,雖然為時已晚但未必遲不可行。屆時萬船齊發是從台灣北中南各自出海飛馳大陸相關口岸,不只造船貿易業者受惠,一般中小企業非大量貨運需求也能更有效率達成,進一步活絡兩岸貿易。此為「出海,為台灣經濟解悶」之策三。
如上,台灣各縣市行業體現海洋國家特質,無論在造船機械、電子、觀光、貿易等都能善用海洋資源創造優勢,台灣周圍十二海里就不只是領海,更是有經濟產值的「國土」。所以,海上安全的警衛、國防措施都要提高等級,無論海巡船艦或小具規模的武裝艦艇,台灣都應有自製與維修能力,建立更堅實的海防、海軍正是海洋國家具體的呈現。屆時不論是台海、南海、東海,或是台灣東部海域,都應常見台灣船艦例行往來,生氣盎然,搏海漁民或也可以稍微安心。此為「出海,為台灣經濟解悶」終策。
萬事皆備,只欠執政思維驚醒覺知:出海,為台灣經濟解悶,謀新生路!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