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UDN聯合書報攤-科技科學
聯合書報攤-科技科學:收羅AV Choice、digitalhome、知識通訊評論、科學人、數位時尚等雜誌精選內容,最in的數位情報與科學新知讓您聰明過生活、輕鬆長見識。
是奇蹟還是夢魘:狼回來了
May 15th 2013, 02:58

【文/史蒂芬‧米爾(Stephen Mills);譯者/鄭方逸】

有些農夫很反對人們將狼視為需要保護的可愛動物。

1976年,我在美國蘇必略湖的皇家島(Isle Royale)上,徒步尋找狼的蹤跡。經過一個世紀計畫性的屠殺後,狼變得很稀有。當時密西根最北邊以及附近明尼蘇達州的森林,是美國除了阿拉斯加以外,唯一仍有狼群出沒的區域。

那時我在島嶼的沼澤旁紮營。當我在地上發現了新鮮排泄物和大狗深掘的足跡時,簡直欣喜若狂。然而我一匹狼都沒見著。我向西前往懷俄明州著名的黃石公園,也沒看到任何掠食動物,更甭提狼了。

2007年我重返黃石公園,發現一切都改變了。我悠哉地開著車,在三天內看到了三隻黑熊、六隻灰熊正在獵食,還有,沒錯,在遠處山艾間漫步的兩匹瘦狼。這樣的邂逅並非偶然:2011年,多達三萬八千名遊客在黃石公園裡看到了狼。

大衛‧米奇(David Mech)是美國頂尖的狼專家,當初我會去皇家島,就是受到他早期研究的啟發。他說他自己昔日在明尼蘇達州的生活圈,如今住了三千匹狼。牠們一路向南擴張至威斯康辛州和密西根州,這兩州約莫共有一千兩百匹狼,而且據米奇的說法,牠們每年數量都會再增加12%。

美國西部的愛達荷州、懷俄明州和蒙大拿州,可能共有超過兩千匹狼。「官方數據是1,700到1,750隻,但這是低估了。」米奇告訴我,「當你計算小批狼群,少算幾隻不會有什麼差別。然而當狼群數量增加時,你一定會少算更多。15%的誤差範圍相當於幾百匹狼。」

2008年,狼群開始在鄰近太平洋的華盛頓州繁殖,這是1930年代以來的頭一遭。如今這兒已經有五群狼,還有另外兩群在南方的奧勒岡州。2011年4月,美國國會把狼從聯邦瀕危物種名單上剔除。美國灰狼肯定是回來了。

這種迷人又具爭議的肉食動物在幾十年前幾近滅絕,如今何以能這麼神奇地歸來?這一部分得回溯當初牠步向絕種的歷程。儘管森林砍伐和農地開墾確實劇烈改變了牠原本的棲地,但造成狼群數量銳減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人類的獵殺。

1630年,麻州出現了美國的第一個獵狼懸賞令。到了十九世紀中期,政府實行優厚的獵狼補貼政策─每具屍體最多可換到一百五十美元,足夠讓獵狼者以此維生。當人們開始在西部放牧牛羊,他們更毫不手軟地捕獵或毒殺狼隻。

1915年,美國國會成立了生物調查局,附設掠食動物及齧齒類管理部,旨在徹底撲滅聯邦土地上的狼和其他掠食動物。這場被作家布魯斯‧漢普頓(Bruce Hampton)稱為「地球物種對另一物種持續最久,也最冷酷無情的屠殺」持續了四十年才結束,狼群幾近滅絕。

浴火重生

不過故事還沒結束。好消息是,屠殺是可以回復的。如果屠殺是造成某種生物瀕臨滅絕的主因,我們只要及時停止殺戮,物種數量自然就會恢復。然而這得靠人們改變心態才行。而喚醒美國人意識的最大功臣,莫過於阿爾多‧李奧帕德(Aldo Leopold)。

李奧帕德最初是愛好狩獵的森林管理員,但後來成了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保育人士。他大力鼓吹人們保留「完整、穩定而美麗的生物群落」,任何會干擾這種狀態的作為(例如殺害掠食動物)絕對是錯誤的。他催生了美國第一塊野生保育區:新墨西哥州的吉拉國家森林(Gila National Forest)。他認為人類不該干預土地生態的這種觀念,也在1964年正式寫成了《荒野法》(Wilderness Act)。

李奧帕德式的思維使得《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得以在1973年通過。這項法令發揮的最大效用是翻轉過去法令所帶來的影響,並允諾要全面復育聯邦土地上所有的本土掠食動物。

1995年,也就是李奧帕德過世四十七年後,聯邦野放計畫首度從加拿大亞伯達省引進十四匹狼,送往黃石國家公園深處,在圍欄中適應十週後野放。人們對這項計畫意見分歧,光是準備工作就招來大眾十七萬筆的評論。因為大黃石地區共有41萬2千隻家畜,這些狼被視作「非必要的試驗狀態」。換言之,倘若輿論或政治盤算轉向了,這些狼將被移除。

【完整內容請見《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第21期(2013年5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

希特勒為何對美宣戰
May 15th 2013, 02:56

【文/伊恩‧克蕭爵士(Sir Ian Kershaw);譯者/陳榮彬】

隨著1941年逐漸逼近,希特勒與小羅斯福都面臨了困難的抉擇。

1941年初可以說是個關鍵時刻:地球兩端的兩場武力衝突合而為一,變成一次全球性的大規模戰事。日本於該年12月7日轟炸珍珠港。四天後,希特勒帶領德國向美國宣戰。

很多人難以理解希特勒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何以做出這項決策:對一個經濟與軍事大國宣戰,別說擊敗它了,你要拿什麼武器跟戰略對付它呢?何況這時德國在蘇聯境內的戰事並不如原先預期的那麼順利,已經纏鬥到淪為苦戰了,德軍得試著抵擋紅軍所發動的凌厲攻勢。值此焦頭爛額之際,到底是什麼因素促使希特勒做出這麼奇怪、眼見會自毀長城的決策?純粹是因為他自大得無可救藥?這喪心病狂的國家領導人沒有深刻的戰略考量,明知勝算不大,仍要拿整個德國做豪賭?

以戰逼和:把蘇聯拖下水

納粹當權初期,他們的外交政策鮮少顧及美國的問題。希特勒於1937年11月對他的將領們下達戰略指令時,連提都沒提美國。而在1938年,德國併吞奧地利,然後又占領捷克斯洛伐克西部的蘇德台地區(Sudetenland)時,希特勒也沒怎麼把美國當一回事。但德國在該年11月犯下令人髮指的屠殺後,激怒了美國,而希特勒對那些在美國鼓吹政府參戰的猶太說客也是恨得牙癢癢的。

這背景多少可以解釋為什麼希特勒會在1939年1月30日提出那惡名昭彰的「預言」:他認為,日後若是有猶太人出錢資助的另一場戰爭爆發,猶太人一定會遭到滅絕。隔了三個月後,希特勒又在一次演說中惡意中傷當時的美國總統小羅斯福。此時納粹的領導班子已經把美國視為潛在的敵人,認為美國在那一場即將爆發的戰爭中一定會挺身幫助英國。

當時德國最關切的,莫過於如何打贏在歐洲的戰爭,讓美國沒機會插手。但其實德國似乎不需要擔心這件事。一來因為1940年美國就要舉行總統大選,在那之前它不太可能改變立場,主張參戰。再者從各方面來看,美國短期內都不會派兵參戰:1940年春,美國常備軍軍力在世上的排名才第二十名,落後荷蘭一名;美軍兵力二十四萬五千人,五個全副武裝的師。反觀德國,光是在西

部戰線就投入了141個師的兵力。德國人預估,美國必須要花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其軍事與經濟實力才有辦法恢復到足以構成威脅。希特勒自信地表示,等到他「把歐洲的所有問題都解決」時,美國人恐怕還要好長一段時間才有能力派兵干預。

然而當時美國正以極快的速度重整軍備。希特勒也曾私下提到:「如果這一切到那時還沒辦法結束,那我們就大難臨頭了。」他之所以決定對蘇聯發動攻擊,就是基於這層考量。儘管他開戰的動機是出於與蘇聯相左的意識形態,但他這麼急於取勝,卻是因為戰略布局的緣故。英國看似處於劣勢,卻遲遲不肯投降。而對希特勒與德國海軍而言,藉由發動海戰來逼使英國投降又太冒險了,他們並不樂見。

花短短幾個禮拜擊潰蘇聯似乎是比較好的做法。順利的話,英國就會被逼上談判桌。雖然美國的威脅日益強大,但只要英國一投降,美國自然會選擇固守本土,不會揮兵歐洲。到時候德國就贏了。反過來說,戰爭拖得越久,美國就會越來越強大,就像1917到1918年的情況一樣。

壯大勢力:與日本結盟

1940年12月的時候,希特勒對他的首席軍事顧問阿弗瑞德‧約德爾將軍(Alfred Jodl)說:「我們得在1941年解決歐陸的所有問題,因為等到1942年美國就有能力出兵干預了。」希特勒會這樣擔心是有根據的。

194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Lend-Lease bill),根據這個法案,美國政府可以為盟國提供戰爭物資,藉此換取美軍在盟國土地上設立軍事基地,而這件事的含義再清楚不過:只要英國沒有被擊敗,它總有一天能從美國那邊獲得源源不絕的資源投入戰場。同年7月,美國陸軍參謀開始著手研擬「勝利計畫」(Victory Program),主張只有美國參戰才能夠確保德國全面敗退。他們構思著要派五百萬大軍到歐陸參戰。這支大軍預計在1943年7月做好出征準備。

【完整內容請見《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第21期(2013年5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

幹細胞解憂
May 15th 2013, 02:53

【撰文/李家維】

皮肉撕裂、筋骨俱傷,我這一跤摔得不輕。開春了,華山文創園區的遠流別境妝點完成,主人王榮文父女辦了個癸巳春酒雅會,好酒好菜,眾文人吟詩寫字、講平仄、論筆勢,好不快活。我湊興在旁侍墨提紙,張大春和亮軒各打賞我墨寶一幅:「祗今有美酒 菽麥共天涯 與汝且相會 園葵待發花」,「億載星河滄浪客 十方花雨逍遙遊」。

(照片提供/科學人)
深夜歸途中,我樂極了,三分醉意、一個踉蹌,下巴著地,就鮮血淋漓地進了急診室。

頦下縫了八針、牙床錯位、右臂挫傷軟弱,心慌之下血壓陡升。過去這一個月,我頻繁求醫,頗有病患心得。外科手術果然進步,四天後即可拆線,只是我有蟹足腫體質,這發硬紅腫的傷疤一時好不了。整骨師妙手回春,幾番推揉,骨架歸了位,也神奇地瞬間治癒了我半年多的宿咳;說給胸腔內科醫生聽,他說聞所未聞。令我擔心的是居高不下的血壓,檢查了腎功能,又換了三種藥才略見起色。家父逝於心肌梗塞,我當然知道此事之凶險。更慌的是,有位同事聽說我今年連摔了兩跤,拉一旁悄聲說得注意是否為帕金森氏症前兆。家母也表示意見了,她說我必然是犯了太歲,該多做些功德。真是一片杯弓蛇影。

惜命如我者,必得細讀這期《科學人》的特別報導〈醫學大未來:幹細胞當家〉。新興的再生醫學將用幹細胞來修補受創的心肌,去疤長肉,心臟不再衰竭;組織工程學將在嚴重的筋肉創傷處植入生物骨架,新肌肉甚至器官都可能再生;3D列印即將創造出有血管和腎小管的完整人工腎臟;更重要的是,帕金森氏症也可能用幹細胞療法來治療了。四項新發展都是我的憂心事,早點成功吧!

就在我療傷之際,長孫誕生了。看他剛被從娘胎拉出,憋得紫紅的身上滿覆黃油,活像剛出土的秦俑,而擦洗之後,立現粉嫩,眾人疼愛。這時大家猶豫已久的命名大事該有結論了,我力主稱之李小蛇或李巨蟒,但沒人支持,最後取了有些瓊瑤味的李穆風。我仍想私下喊他巨蟒,我們同屬蛇,雖然隔了一甲子。〈緬甸蟒在金門〉適時刊出,對我當然有些心理補償效果。

【完整內容請見《科學人》2013年第135期5月號】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ahong1 的頭像
    yuahong1

    急診室男女線上看 第2集 急診室男女線上看 第3集 急診室男女線上看 第4集 急診室男女線上看 第5集

    yuahong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