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台積電與對岸中芯半導體、友達與華星科技員工、鴻海與比亞迪等兩岸侵權官司,打的是營業密祕的官司。這些台灣科技龍頭大廠擁有的技術,都是陸企最想要的技術。除了台積電打贏中芯,穩坐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外,友達、鴻海都因此傷到營運本質,而中國反而從此手機、面板走強。中國海協會會長陳德銘6月份即力將促兩岸科技交流,台灣如何藉此爭取更多科技保障,實為當務之急。
先從這三家科技業者的訴訟官司來看,台積電與中芯半導體的官司歷時約6年,在美、台兩地打官司,終於贏了這場官司。而這是台、陸之間唯一光榮大勝的官司,獲得2億美元的賠償,以及中芯部分認股權及股票,中芯執行長張汝京因此下台。這項勝訴具兩大意義,台積電保護了自己的營業祕密、專利權,重擊竊取技術的中芯半導體,阻斷前員工及中芯,之後,台積電能無後顧之憂的全力發展技術,如今穩坐全球晶圓代工龍頭。
為何台積電能打贏這場官司?世博國際法津事務所執行長周延鵬指出,台積電是在訟訴策略上成功。台積電第一時間選擇在美打官司,因各國當地的主場管轄權優勢,且英美法系的訴訟時間都較冗長,但台積電能突破主場管轄權以其競爭對手的產品銷至在美國,以客戶權益在美國受損,堅持在美國打官司,加上對手中芯對官司的誤判,即使纏訟達6年,且中間再二告,最終台積電獲得大勝利。
2009年底,奇美電前處長陳立宜帶200人跳槽華星光電,而友達光電前連姓、王姓高階主管,更涉嫌受華星光電年薪百萬美金利誘相繼「帶槍」投靠,並涉嫌移轉友達光電先進的AMOLED等技術給對手。友達決在台提訟,正式掀開沸騰的兩岸面板商業祕密大戰。
事實上,台灣的面板市占率在2008年一度超越南韓,躍升全球第一大,但在2008年金融風暴,2009年大量人才相繼「跳槽」對岸之後,大陸的面板業在有市場、挖人才、補技術後,加上中國政府全力扶持及補助下,急起直追,結果,大陸面板業竟名列去年全球少數賺錢的面板業之列。
台積電第一時間決定在美、台兩地打官司;友達也不選擇在中國提訟,而選擇人回台時,由台灣調查局依刑法洩漏工商祕密等罪嫌移送新竹地檢署偵辦。相對鴻海與比亞迪的官司打了7年,曠日費時,子公司FIH因此營運一路下滑,而比亞迪反而從手機零組件、組裝一路搶下新單,營運走高。因比亞迪高層的特殊背景,令大陸司法公正性遭受考驗。鴻海這場官司最新的決定是移到第三地-香港打,以尋求第三地司法公正。鴻海以旗下的FIH與比亞迪在港掛牌為由,突破管轄權的限制,決定從深圳移到香港打。
兩岸營業祕密的爭議已成為兩岸科技合作的障礙,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日前痛批,我國缺乏「商業間諜法」保障企業營業機密,因此今年5月份立法院昨火速通過「營業祕密法」修正案,亡羊補牢。對境內侵害營業祕密行為,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千萬元罰金或是超過千萬以上利益三倍罰金;境外侵害營業祕密行為則可處一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5000萬元以下罰金,或5000萬2~10倍罰金。但我國通過商業間諜法律保障後,但代表在大陸有保障嗎?大陸科技技術日漸蓬勃發展後,智財權日益強大,但保障的只是自己的科技技術?無怪乎某國際性大廠來台談研發合作,唯一的條件是必需在台研發,不得在大陸研發。國際大廠相信的是台灣而不是大陸。下月,中國海協會長陳德銘將力推兩岸科技交流,是否意誠?將從能否保障兩岸企業營業祕密、專利權見端倪。(系列二)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